最近,一张贫困户家的“门前照”在网络上刷屏,一下子“火”了。照片显示,贫困户家门紧锁,门前一面墙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:“各位领导:本人已经脱贫,请不要再来打扰了”。这样的尴尬局面,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具体,很深刻,对此,相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反思。揆诸现实,一些地方的“扶贫”是怎样变成“扰民”的呢?笔者认为:
痕迹管理走样,走访缺乏真诚。有的地方为让扶贫干部深入贫困群众,出台考核规定,硬性要求每个月至少要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一次,甚至更多。从制度的设计层面讲,其初衷无疑是好的,可是,在实际操作中,就难免有的扶贫干部为了完成走访任务而走访,缺少走访真诚,没有起到贫困帮扶的效果。
层层督查问效,深受迎检侵扰。一些地方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,为了按期脱贫摘帽,于是,工作层层加码,各种督查也是层出不穷,这导致基层的扶贫干部经常是忙于迎检。除了准备资料,扶贫干部还要详细地给贫困户讲各种极其专业的脱贫指标、扶贫政策、收入算法,这对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而言,造成了认知负担和学习压力。
走访安排欠妥,打乱村民生活。扶贫走访必须充分尊重农村实际,科学合理的安排,特别讲究方法和策略。可是,一些扶贫干部在走访帮扶贫困户时,常有扰民的情况。
当然,导致扶贫变扰民的因素可能还有很多。毕竟,扶贫工作涉及的人多面广,需要处理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,稍微一个地方没有考虑周全,就会对贫困户造成不必要的干扰。这说明脱贫摘帽只有下好了“绣花功夫”,把工作做细做实,才能既打胜脱贫攻坚战,又赢得民众良好的口碑。
服务热线:13601000801
扶贫何以变扰民
返回列表来源:本站 发布日期 2018-09-21 09:57:00 浏览:
上一篇:营养餐咋变成“半碗面条”
下一篇:浅谈法官“初心”